10 雜談_相片備份

早前我在我的MeWe “自在生活”群組,有談及過關於電話容量,與備份的關係,我說如果不整理、不備份的話,即使電話有10T容量,也可能會爆滿!

我開始轉用數碼攝影之後,就一直都有整理和備份照片,經常亦有提醒朋友,在拍攝一些比較重要的照片之後,一定要盡快備份,如果那些照片,是可以放上網的話*,最好一並上傳到雲端相簿內,這就可以多留一個備份。

Note:*
“我對可放上網的原則是,無論什麼資料或照片,通過網絡傳播或儲存,都會視作一定有機會給別人看到,所以那和個人私隱有密切關係,或者是無論如何絕對不可能公開的,都不應該通過網絡傳播或儲存,不要完全單靠什麼密碼,或依賴什麼私隱維護聲稱,因為意外總是意想不到的,到現在為止我唯一相信的,就是硬體Token會有合理的保障。”

但聽我說備份、整理的人多,真正實行去做的,據我所知一個也沒有(我說的是先整理後備份,而並不是直接同步*到雲端作備份,這兩者分別很大),但在出事之後,找我幫忙要將相機電話內記憶咭(USB Thumb Drive, HDD) 回復的就不少😅

Note:*
“同步Synchronize與備份Backup不是一樣。簡單來說同步的意思,就是你電話上的照片,與雲端上的照片,在同步期間是一樣的,意思就是說無論你在電話或雲端,增、減照片後,在另一邊結果相同,所以刪除照片是千萬要小心!而備份就不一樣,無論你在電話或雲端增、減照片,都不會影響另一邊。
當然這個同步和備份,各個系統的運作都不一樣,自己要千萬小心,就好像Google Photos即使用手動備份方式上傳,在雲端相簿刪除照片,電話內的照片也會被刪除😰,但在雲端回復照片,電話內的照片卻不會回復🤪!”

要回復這些因各種原因,而丟失的資料並不容易,也並不是每次都成功,即使成功也不是每次,也不是百分之百都能找回來,當中最困難的是,在電話的內置記憶體內找回資料(這個我未試過),然後就是USB Thumb drive, 隨後就是傳統式HDD, SSD與記憶咭了。

要找回的資料內容也有不同的困難,Video算是最麻煩的,因為太多不同格式了,其次是Microsoft的Word和Excel, 我試過好幾次幫人找回這些資料,因為Microsoft Office設定了自動備份時間,同一個檔案有好幾百個相同名稱的也試過,當然可以用些工具去找出之間的分別,但這絕非容易!

所以有習慣地,將緊要的資料備份,是相當重要的。我自己開始用iPhone不到一年(開始時不知道iCloud default 是自動備份),就已經將自動備份關掉,因為他的免費儲存容量,只得5G怎麼說也不夠,還不如自己乖乖的手動備份好了。

我自己定的備份模式相當簡單,第一個是當有很重要的旅行、重要聚會等,所拍攝的照片會即時備份;另一個就是每個季度最後一天,或隨後的一兩天,將電話內的照片備份然後清空。

備份的相片,我會儲存到電腦的HDD內,另外會備份到兩個外置的HDDs, 如果是旅行照片,或其他可以與人分享的照片,我會將照片縮小到1024×768 (File size 大概300-500k) 然後上傳到雲端相簿,這就可再留多一個以防萬一的備份。

而備份的整理方式亦非常簡單,以去旅行的照片為例,不管旅行時間長短,我都將同一次旅行的照片,放在同一個Folder/Album內,當然所說的同一個Folder/Album並不是真的一個,而是指最上層是同一個。

例如同一次旅行,用一個星期去了三個地方,我會視情況在最上層的Folder內,設置三個或者七個Sub-Folders*, 若是按地點分類則開三個,要是按日子分類則開七個。

Note:*
“為什麼要開Sub-Folders/Sub-Albums, 因為有些網絡相簿,是有限制照片數量,我如果最少的只有300張。
另外Google Photos是不支持Sub-Albums的,所有相簿都在同一個層級,看起上來眼花撩亂,整理起上來也不容易,真的很懷念以前的Picasa!”

詳情請參考上一篇”雲端相簿儲存收費”
https://wp.me/p9FynN-2dt

希望大家都可以慢慢養成這習慣,以保護自己的資料,千萬不要出事之後,才去找人幫忙救援!

我試過一次最長的HDD”救援行動”,先後花了五年時間,用了很多不同的救援方法及救援工具和好幾個電腦(那次不同電腦有不同反應),因為那是家人的HDD, 她孩子們從小到大的照片都在裏面。

Leave a comment